- 江门人才网>>江门资讯>>江门资讯
-
鹤山红烟作者:1106 来源: 阅读次数:12695次 发布日期:2013年3月06日
一种来自于江门鹤山市的土特产鹤山红烟,红烟有着悠久的历史,也有着独特的特色,以下为您一一讲述:
红烟是鹤山著名的土特产,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过去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岁月。时至今日,老一辈鹤山人谈起抽“尖唛”(指头大尾尖的鹤山卷烟)的历史,仍津津乐道。而远在美加、东南亚的一些老华侨,对抽“老古烟”(鹤山极品红烟)仍情有独钟。
据史书记载,红烟原产于南美,明代由菲律宾输入闽粤。清乾隆十九年(1754年)至嘉庆年间,鹤山烟田遍布,据当时的县志称:“在境内举目一望,所见者皆烟作,自低田至梯田,不植烟者几稀矣。”时种植面积逾4万亩,年产烟叶5000吨,产量占全省的一半,广州、江门一些大烟庄均在沙坪、鹤城设行收购烟叶,转运到欧美、南洋及港澳一带。清末民初,鹤山成为广东烟叶主要出口基地。据《广东通志》记载:“鹤山县以产烟驰名,每年出口在百万金(白银)”。民国四年(1915年),鹤山烟与南雄烟并称为广东标准烟。至1926年,全县种植面积达4.8万亩,年产烟叶7000吨,时粤赣闽区统税局在烟叶专卖文件汇编中引述:“年产烟叶5000吨以上唯鹤山一县矣。”
鹤山红烟素以叶色红亮、味道浓烈、香醇馥郁、油分多、弹力强、揉搓不碎、久贮不变而驰名中外,尤以雅瑶上南所产最佳,被誉为烟中之宝。上世纪二、三十年代,沙坪集收购、经营、加工一体的烟庄10多家,从业人员千多人,加工烟丝近千吨,著名的李义兰烟庄生产的黑猫牌烟丝风行海内外。
然而,随着欧美卷烟大量涌入,东南亚各国对进口烟叶征收高额关税,鹤山烟叶生产受到严重打击,1937年面积锐减至2.6万亩,总产3200吨。抗日战争爆发,烟叶外销受阻,烟田面积、产量继续缩减,至1949年种植面积减至2.4万亩,年产烟叶2800吨,等于战前的一半。
建国后,鹤山重视红烟生产,将之作为一造作物来抓,采取平价供应肥料、农药、发放贷款以及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政策扶持烟农和烟厂,使烟叶和烟丝生产逐年上升。
1951年,中央人民政府委员、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到鹤山视察,当地烟农精选了一扎烟叶,请司徒先生转送给毛泽东主席品尝。毛主席收到后写了一封信,托叶剑英把信转给司徒美堂先生。信中,毛主席亲笔对鹤山农民表谢意:“鹤山农民同志们送来的礼物也收到了,请先生转告他们并致谢意。”此举无疑给鹤山红烟生产注入了强心针和兴奋剂。至1956年,全县种植面积恢复到5万多亩,产量4500多吨。期间烟厂还通过技术革新,增加了驰誉珠三角的雪茄新品种,提高企业竞争力。上世纪70年代,红烟生产持续上升,1981年面积逾6万亩,总产5100吨,为建国后最高水平。其时国营县烟丝厂生产也不断前进,规模日益扩大,拥有烟闸37台,5吨锅炉1台,运烟船1艘,汽车2辆,员工220名,季节工近千名,1981年产烟丝1200吨,其中出口东南亚、港澳地区13吨,产值600多万元,税金298万元,成为全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。同时,该厂将下脚料烟骨试制成农药,开创了综合利用的道路。
上世纪80年代后期,进口卷烟大量涌入,加之农业结构调整,烟田大幅减少,红烟生产走向衰落。1986年,全县种植面积缩减到2.5万亩,产量2700吨。到了上世界90年代,红烟日趋式微,1996年再缩到710亩,烟丝产量不到100吨。进入21世纪,鹤山红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。
如今,仍有部份老“烟骨”(指喜欢抽旧式烟的老烟民),在丁点自留地种上一百几十棵烟,晒干后自己制作享用,剩余部分拿到集市出售。鹤山每逢二、五、八墟期,在农贸市场仍见10余个老烟农出售自种的烟叶。一些城镇的老烟民也喜欢到集市买扎烟叶,就地加工成烟丝自制“尖唛”或雪茄享用,有的用来抽“大碌竹”,享受“水响烟吹蒂落地”的乐趣,细细回味鹤山红烟的历史。
接下来请继续阅览:鹤山上南烧肉 江门鹤山鹤顶亭
相关资讯